7月3日晚,上饶美术馆内再度激起悠长回响。夏夜星辉伴文光,第11期“信江文化沙龙”如期揭开理学大家娄谅的深邃世界。主讲人《杏畈娄氏宗谱》研究者——娄利东先生以“娄谅:理学名儒,心学先驱”为题,引领听众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溯源之旅。
展开剩余88%娄利东先生从明宪宗亲赐国葬的旷世殊荣起笔,勾勒出这位乡贤的历史坐标。当泛黄的《杏畈娄氏宗谱》徐徐展开,一条血脉传承的精神长河奔涌而至——自唐初名相娄师德“唾面自干”的恢弘气度,至娄谅一脉十六代绵延的儒学星火,家族风骨在斑驳谱牒间灼灼生辉。
娄利东先生娓娓道来,细细描摹出娄谅的六轶岁月轨迹:少年负笈崇仁师从吴与弼,草庐苦读淬炼心性;科场预言“奇祸”竟成明初士林痛史,展露洞穿世事的哲思。成都府任上六十日便挂冠而去,宦海浊浪中独守书斋明月,令人感叹。归乡筑云中阁传道授业,琅琅书声里走出拜谒求学的青年王阳明,为心学的发展埋下基石。后收寒门夏尚朴为徒,让理学清辉照进寒门学子的命运。当讲述至娄氏后人——娄妃宁投赣江殉国也不屈从反叛者的悲壮往事,满座皆闻唏嘘之声。
此次沙龙还聚焦了娄谅精神的当代回响。娄利东先生展示了理学旧第的现状雕花石础,还延伸至娄氏世系的发展。现场来了好几位娄氏后人,当“灵山崩石动乾坤”的古老传说被提及,五百年前那道为贤者陨落而惊泣天地的电光,骤然照亮了在场听众的沉思。散场时听众仍在探讨娄谅的传奇一生、娄氏后人的崇高气节、心学启蒙的当代价值。窗外信江静流如练,恰似那云阁中久久回荡的弦歌。
张莹(市美术馆办公室负责人):“ 今日信江文化沙龙,因娄谅先生后人娄利东老师亲临主讲而别具深意。他手持世代守护的《杏畈娄氏宗谱》,将这位明代大儒的传奇人生与思想星火娓娓道来,令在场者如临‘云阁’讲堂,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理学传承。我被这位明代理学名儒的传奇一生深深震撼。娄谅不仅是心学前驱,更是一位以生命践行‘圣人必可学而至’的教育家。他师从吴与弼,却超越师门,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开创了独特的理学路径。最令我动容的是他与王阳明的相遇——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点燃了心学的火种,催生了影响东亚数百年的‘知行合一’思想。娄谅的坚守令人敬佩。他拒绝官场诱惑,在‘云阁’讲学传道;他预言考场火灾,展现理学的智慧;他扶贫收徒,彰显儒者的仁爱。即便家族因宁王之乱遭难,其精神仍通过族谱、遗迹代代相传。今天,当我们站在上饶的理学旧第前,仿佛仍能听见娄谅的教诲穿越时空而来——文化的传承不在庙堂之高,而在一代代坚守者的薪火相传中。这种对真理的执着、对文化的敬畏,正是当代社会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夏鹏(广丰区市政集团): “从‘唾面自干’娄师德,到理学大家娄谅,乃至仗义执言夏尚朴、知行合一王阳明、节气王妃娄素珍,他们一生都在坚持心中的‘道理’。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1号配资,个人命运充满唏嘘,而这份坚持更为珍贵。”
胡青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干部):“参加娄利东老师的文化沙龙,深有所得。其一,对娄谅的认知更趋立体丰盈。从《杏畈娄氏宗谱》可见,娄氏家族的文化积淀如沃土滋养其成长,而他的学术思想亦反哺家族文脉传承。他弃官场而返乡讲学,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深耕理学,提出‘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哲思,不仅成为王阳明圣学之路的引路人,更以思想星火间接启迪心学发展,其学术生命力穿透历史长河。其二,深为娄利东老师的研究热忱所触动。他以条分缕析的考据功底与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将娄谅生平与历史典故串联成珠,从族谱考据到思想阐释皆见学术厚度。尤其可贵的是,他以躬身研究的姿态彰显文化担当,其身上分明流淌着娄氏家风学风的精神血脉,无论是治学的严谨性,还是文化传播的使命感,皆令人感佩。”
孙玉龙(阳明心学学习者):“作为一名探索阳明心学的学习者,并有幸成为上饶女婿的我,一直对娄谅先生在王阳明先生年谱中的关键启迪心怀敬仰。此次承蒙同学相邀,得以亲耳聆听娄氏后人娄利东老师的讲座,真如醍醐灌顶。娄老师以其家传的底蕴和详实的讲述,为我们徐徐揭开先祖娄谅先生与上饶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更深刻解读了他那句点拨青年王阳明的箴言——‘圣人必可学而至’对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心学体系生发、演进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心学源流的一次清晰溯源。尤为打动人心的是,娄利东老师并非独自前来,他携老母与妻子及娄氏家族成员共同现身。这一幕,本身就是一堂无声的‘家训’课。无需言语,那份世代相传的文化坚守与家族温情便已悄然流淌。他们质朴的呈现,胜过千言万语,让我真切触摸到了一个家族绵延的力量。这种强大,诚如我心所感,绝不仅仅依赖于祖先的辉煌灯塔照亮前路,更在于一代代后人是否‘心’足够强大。子孙的‘强大’,其核心在于那份源自内心修养、文化认同和家族精神滋养的‘心力’——这正是娄谅启迪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的绝佳当代印证!当后代能秉持先贤之志,以强大的内心践行与传承,文脉便得以生生不息。作为讲座的聆听者,我深受触动,更深感振奋。‘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在娄老师一家平和而坚定的身影里,在流淌了数百年的心学智慧中,变得如此具体可感。这不仅仅是一次沙龙,更是一次精神的归途。由衷祈愿,有更多人能走进这样的文化殿堂,共同感受‘上乘富饶’之地丰沃的精神滋养,让先贤的智慧继续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与前行的路。”
张有福(上饶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利东先生今日之讲演,诚如冬日围炉,温煦而深邃。其所述乃先人师德先祖娄谅公及后人高足之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娄公之学,在‘心’之一字上做功夫。谓其‘以心印心,不落言诠’,此语甚妙。理学诸公多如老学究,抱定朱子语录,摇头晃脑;而娄公独能于规矩中见活泼,如庖丁解牛,官止神行。其言‘心外无物’,非是闭目塞听,实乃教人于寻常茶饭中见天理,譬如嚼橄榄,初觉涩口,久而回甘。 利东先生述及娄公教王阳明事,尤见趣味。想那少年伯安(阳明先生字)持笏板问礼,娄公却道‘圣人必可学而至’,此语如投石入水,在少年心中激起涟漪千层。后来阳明格竹七日,大病一场,终有后来龙场悟道‘知行合一’恐怕要怪这位老师把圣贤之道说得太轻易——然天下至理,原不在竹上,正在这‘大病一场’处。 最可喜者,利东先生谈学不作高头讲章。恰似用青花粗碗盛龙井,既不失其真味,又添几分人间烟火气。 讲座毕,余踱出讲堂,见窗外树木葳蕤,忽忆娄公‘草木有本心’之语。利东先生今日所播心学种子,未必不如这树,他年或在某位听者心中,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来。”
第一节 从娄谅的国葬说起
第二节 娄谅的先祖
第三节 第16世先祖娄师德的故事
第四节 娄谅大事年表
第五节 娄谅是个怎样的人
一、娄谅求学——先生吴与弼
二、娄谅建房——水南娄家巷
三、娄谅应试——预言有奇祸1号配资
四、娄谅当官——上任六十天
五、娄谅讲学——云阁播贤名
六、娄谅为师——王阳明拜谒
七、娄谅仙逝——灵山崩巨石
八、娄谅扶贫——收徒夏尚朴
第六节 娄谅的历史评价
第七节 娄谅的弟弟娄谦
第八节 娄谅的长子娄性
第九节 娄谅的次子娄忱
第十节 娄谅的孙女娄妃
第十一节 与娄氏有渊源的历史名人
第十二节 理学旧第的现状
信江文化沙龙开办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上饶“文脉万年长”,文化历史悠久。有着2200余年的城市历史,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世界最早陶器发掘地。
上饶“山水有精神”,文化资源富集。唐代上饶籍诗人王贞白“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佳句传颂千古,光阴文化熏陶千年,惜时如金、不懈拼搏的时间观念,勤奋攻读、不断进取的学习理念,勇于开创、与时俱进的创业信念深入人心,以“两万五千三百”为主要内涵的上饶文化滋润千秋。
两个“万”:一是万年稻作文化,将人工栽培稻历史推移至12000余年前;一是“万里茶道第一镇”,河口镇是欧亚大陆国际商道万里茶道的起锚之地。
五个“千”:一是千年书院文化,“鹅湖之会”首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二是千年茶文化,“茶圣”陆羽曾经在上饶著述《茶经》,铅山河红茶是中国最早出口欧洲的茶叶;三是千年铜文化,炼铜家张潜是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第一人;四是千年纸文化,连四纸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寿纸千年”的美誉;五是千年理学文化,“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三个“百”:一是六百年戏曲文化,弋阳腔是“中国高腔鼻祖”,对全国14个省40多个剧种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六百年瓦屑坝移民文化,上饶鄱阳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圣地”,与山西“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三是一百年红色文化,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和“模范苏区”。
此外,还有道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文化、古村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争奇斗妍,交相辉映。
为了更好地挖掘上饶文化,诠释上饶文化,传播上饶文化,普及上饶文化,让更多的上饶人从文化的角度深度解读、深层了解自己的家乡上饶,上饶市文广旅局拟利用公益文化场馆,开办“信江文化沙龙”,面向社会征集文化沙龙主题,征召文化沙龙嘉宾,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公益性质,自愿参与,为文化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热爱家乡热衷文化活动的观众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让上饶的空气里飘满文化的味道,让文化的甘露润泽人们的心田。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
初审:黄昱艳
复审:李倩男
终审:谢华杰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1号配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发布于:北京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